本文作者:豆瓣@Cypher
原标题:
感谢作者为豆瓣提供优质原创内容
世人提起曹操,只知他是一代奸臣,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的标签钉了千年。
我们谈三国,多是说赤壁的火、卧龙的计、桃园的义,却少有人看到官渡之战上,曹操的怒火、谋略和绝地反击。
小时候看《百家讲坛》的时候,就发现易中天所描绘的曹操形象,是对于已有刻板认知中各种曹操形象的多元辩证补充。
所以你会发现,由易中天担任编剧和监制的动画电影《三国的星空》既没有把曹操塑造成“天生奸臣”的符号,也没有把官渡之战简化成“天助我也”的巧合。
作为中国首部三国题材动画电影,它以创新视角重构历史叙事,融合学术考据与现代技术,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,也颠覆了很多观众的既有认知。
这部电影上映后,获得了不少观众的喜爱,并以7.2的评分位列本周口碑榜第四。
但与此同时,它也被部分观众批评为胡编乱造、魔改历史。
展开剩余91%高赞好评
高赞差评
这部电影到底怎么样?
今天就让豆友@Cypher来深入聊聊它。
三国的星空第一部
导演: 于孟 / 袁原
编剧: 易中天
主演: 檀健次 / 路金波 / 旺旺 / 任俊鹏 / 杨卫 / 更多...
类型: 动画 / 历史
制片国家/地区: 中国大陆
语言: 汉语普通话
上映日期: 2025-10-01(中国大陆)
片长: 122分钟
在这部电影中,让人印象深刻的名场面太多了。
有霹雳车轰开营垒的视觉震撼,也洛阳昔日民富国强的繁华壮丽;有曹操赤脚迎许攸的急切,也有袁绍兵败后面对箭雨时的舒展……好多场景都和儿时读三国的片段重叠,有种 “历史活过来”的感觉,很微妙。
整部电影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“有些事,总有人要去做。”
都说“时势造英雄”,可所谓的英雄,何尝不是一群在“不确定的乱世里”挣扎着“做确定之人”?
而曹操,是其中最挣扎、也最真实的一个。
抢球是抢江山的预演
电影开头有一场童年曹操陪袁绍偷香熏球的故事,不料偷球被物主发现,两人要爬墙逃脱,曹操使劲拉着袁绍,也翻不过墙头。
因为袁绍一手抱着香熏球,一手被曹操拉着,根本使不上力。
眼看物主发现了正在翻墙的二人,曹操大喊抓贼,吓得袁绍丢下了香熏球,这才有余力翻墙逃脱。
这段小故事几乎是整部电影的预演——香熏球如大汉江山,袁绍放不下窃国之欲,终成局中人;曹操想拉好友回头,无奈对方执迷,最终兵戈相向。
舌尖上的刀光剑影
影片有一组镜头,可以直接入选《舌尖上的中国》了,没有人看到不会齿颊生津。
长大后的曹操与袁绍,一个蛮横粗野,一个风度翩翩,一个务实屯田,一个养兵秣马,一个辅佐天子,一个拥兵自重。
于是,袁绍诚邀曹操前来与自己赴宴,如数家珍地介绍案几上的菜肴——有貘炙(烤貘肉),有鱼脍(生鱼片),有羌煮(游牧民族的煮肉法)……这些都是《齐民要术》里零星记载的汉代饮食,没想到被动画1:1复原出来。
如果只是菜品拍得好也就罢了,一顿饭吃下来,处处都是玄机。
曹操夹起一片鱼脍,蘸了蘸酱料入口,鲜滑可口,袁绍便笑着介绍,此乃青州新贡的鱼,吃一块烤馍,吃一口涮肉,便是幽州、并州来的肉;
我们吃喝的是宴饮,实则是袁绍在“实力展示”,这种藏在饮食里的刀光雪莹,比直白的台词更锋利,就很有三国内味儿。
儿时争抢香熏球的玩伴,如今已是明争暗斗的诸侯。而那个“香熏球”,正是汉献帝刘协。
被看见的汉献帝
《三国的星空》最难得也最有勇气的一件事情,着重刻画了刘协。
从前期无权无势当傀儡天子,中期董卓死后受鞭刑为百姓求雨,最后和曹操共进退,第一次对汉献帝有了这么具象化的认识。
以往影视剧中,刘协不是故事背景NPC,就是懦弱无能被胁迫的傀儡皇帝,只有这部电影中的刘协才给你真实可感的形象,是一个活生生的人。
小刘协从小就知道自己是个傀儡皇帝,所谓批阅奏折不过是走个形式,所以他每批一条,都要询问是不是能自己做主。
唯独一个“后宫申请痰盂”的奏折是唯一小刘协能做主的,他想体验一下“做主”的滋味,果断拒绝;可仔细一想,大家都是宫里的可怜人,何必为难彼此,便也批准了。
小小刘协在那场艰难的环境下生存,坐在风雨飘摇地汉朝之巅,让人同情。
你会希望大汉要是能够个忠义能臣辅佐刘协,该有多好……于是,那个男人来了。
被确定不确定的曹操
曹丞相的故事,或许我们都知道大概走向,只是曹操的两面性,从“棒杀权贵”到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,这个理想酒精是怎么变味的?
这其中的是非曲直,似乎只有这部电影给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:
建安元年,曹操在洛阳恭迎汉献帝刘协,那时的刘协几乎穷途末路,曹操设粥款待,并没有急于谈兵权、论局势,还把从乱兵手中夺回的皇家器皿悉数奉还于皇家。
此时的大汉早已不是宫阙巍峨的权力符号,甚至不及一碗热粥来得实在,不论是皇帝,还是百姓,都开始的大汉失去信心。
曹操向刘协表忠心自不必说,只是呈现的视角是少有的人民史观。
影片重重一笔去让观众看到,是百姓们看到曹操躬身递粥、归还皇家器物,听到他对刘协表达愿助陛下复江山社稷的慷慨陈词。
随即,更多流民围拢过来,齐声附和恢复大汉江山的声音,曹操的忠诚感染了百姓,重燃了百姓对家国的希望。
这就是《三国的星空》里的曹操,他不是一开始就抱着“挟天子”的野心,而是乱世里始终揣着“护大汉”初心的臣子。
至少在建安元年的洛阳,他眼里的忠诚是真的,呈上的热粥是真的,捍卫大汉江山的决心也是真的。
就像易中天说的,他是“在不确定的时代做确定的人”,而此时他“确定”的,就是守住大汉最后的火种,后来的“确定”使他成为枭雄。
这种“确定性”,在官渡之战被推到了极致。
官渡之战
不是以少胜多的奇迹,是事在人为的必然
官渡之战是历史上少有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,但曹操凭什么用两万精兵打赢十万袁军?
电影没有给天意这个答案,而是用一个个细节告诉观众:官渡的胜利,是曹操算出来的,也是袁绍作出来的,是乱世里事在人为的最好证明。
先看曹操的“算”。电影里有个动态沙盘的镜头:曹操用手指在沙盘上划出作战路线和行兵布阵,从官渡到乌巢,再到袁绍的主营,每一个阶段的打法都展现得清清楚楚。
再看袁绍的“作”。电影把袁绍的“败因”写得明明白白:
第一,袁绍倨傲,无视属下劝谏,轻易打法忠诚的属下入狱;
第二,袁绍自负,许攸建议主公“分袭许县,以挟天子”,他却言语讥讽许攸不智,儿媳妇干嘛给自己请来个婆婆;
最后,袁绍的战商上限直接暴露。官渡之战期间,张郃请战“去救乌巢”,他却打定主意去打曹操主营,结果主营没打下来,乌巢也丢了。
这三重失败铺垫对应着《三国志》里的记载:“绍外宽内忌,谋多不断”,他不是输在兵力,是输在听不进劝,也看不清重点。
电影还原了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小场面,许攸见袁绍刚愎自用,转投曹操,正在泡脚的曹操听闻许攸投靠,来不及穿鞋,赤着脚跑出去,迎接许褚。
显然这里对应《三国志》中的“公闻攸来,跣出迎之。”曹操拉着许攸的手就问“计将安出”,眼里都是对胜利急切地渴望。
有了许攸作为军事,许褚冲锋陷阵,曹操对官渡之战的胜算又多了几分。
他对许褚说“乌巢是袁绍的粮道,若烧了它,袁军三日必乱”——这不是瞎猜,他早就摸透了袁绍的性格:袁绍向来“重粮草而轻防备”,当年讨董时,他就因为舍不得粮食,迟迟不进兵。
曹操算准了袁绍会把粮草放在乌巢,更算准了自己带五千精兵夜袭,能在黎明前回来。
乌巢的火光冲天,袁军大乱时,曹操并不狂喜,他依旧谨慎地作战,因为他要的是更早地胜利,这样才能更早地结束战争。
他知道,乱世里,每一个士兵都是人,今天的袁军,明天可能就是他的士兵。这种对人的尊重,比任何战术都更能赢人心。
都是赶路人罢了
电影的结尾很触动,甚至有点被袁绍帅到:
袁绍兵败后,身边无一亲卫。曹操的士兵把他围起来,弓箭都拉满了,可袁绍却突然舒展双臂。
就在这时,漫天箭雨突然变成了流星,一颗一颗落在他身边,像为他送行的灯。
没想到影片最后给了袁绍一个极为体面的收场,这似乎是《三国的星空》独有的辩证史观:
那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时代,袁绍年轻时也是讨董联军的盟主,也曾想匡扶汉室;
曹操不是“天生奸雄”,他年轻时也曾以《汉律》棒杀权贵,也为洛阳的残破而心痛。
他们都是乱世里的“赶路人”,只是选择了不同的路,最后在官渡分了岔。
电影里的“星空”,一直是故事的注解。
开头的星空,是董卓乱政时的黑暗,只有几颗星星在闪。
官渡之战时的星空,是漫天繁星,每一颗都代表一个诸侯、一个谋士、一个士兵。
结尾的星空,是流星划过,代表一个英雄的落幕,也代表另一个时代的开始。
《三国的星空》没有把曹操捧成“超世之杰”,也没有把他踩成“汉贼”,它只是把他当成一个“非常之人”……一个在乱世里,带着一群人,朝着“太平”跌跌撞撞往前走的人。
毕竟“有些事,总有人要去做。”
金多多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